工研院(ITRI)日前結合力晶、南亞、矽品、茂德、漢民、旺宏、巴斯夫(BASF)、布魯爾科技等9家半導體業者,共同成立了「先進堆疊系統與應用研發聯盟(Advanced Stacked-System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Consortium,Ad-STAC)」,期望建構一個跨產業的立體堆疊晶片研發平台。

 

“從現在起的4~5年內,聯盟將陸續投入約20億新台幣的資金來挹注相關研發,”工研院電光所所長兼Ad-STAC聯盟會長詹益仁表示。工研院目前為Ad-STAC聯盟投注了約50名研發人力,未來還將視需求逐漸增加。

 

在Ad-STAC成立前,工研院已針對3D晶片進行了5年的研究工作,而且已取得了10項專利。據工研院電光所構裝技術組組長駱韋仲表示,其專利佈局主要針對整體構裝方面,“這是最有價值的部份。”

 

“我們正在試製一個20顆晶片堆疊的產品,”駱韋仲透露。不過,這個堆疊晶片僅是實驗用途,用於驗證其構裝、可靠性、散熱等方面的開發能力。至於該聯盟與參與廠商何時能推出具體產品,詹益仁透露,大約在明年下半年,即可見到初步成果。

 

3D構裝晶片並不是新概念,全球主要的晶圓及半導體廠商都早有相關開發計畫,但缺乏開發工具一直最難跨越的挑戰之一。“要將晶片堆疊起來並不難,但要讓它們都能順利工作,還需要很多努力,”駱韋仲指出,從工具角度來看,“非常缺乏發展3D晶片的工具。”他表示,現階段許多開發工作都是用2D工具完成的,因此,在許多部份仍需要手動設計。

 

以往晶片整合多為2D平面的整合,如SoC及系統級封裝(SIP)。3D IC則是晶片立體堆疊的整合模式,它必須讓不同功能性質,甚至不同基板的晶片,自各應用最合適的製程分別製作後,再利用矽穿孔(Through-Si Via,TSV)技術進行立體堆疊整合。

 

理論上,這種做法可縮短金屬導線長度及連線電阻,並減少晶片面積,具有體積小、整合度高、效率高、耗電量及成本更低的特點,能符合數位電子輕薄短小發展趨勢要求。

 

也因此,目前包括多核心處理器、記憶體、固態驅動器(SSD)等應用,都被視為可從3D晶片技術獲得更高價值的應用。智旺電子總經理徐清祥即指出,在行動應用中,SSD將比大容量硬碟更具優勢。隨著製程技術演進,並透過採用3D IC技術,下一步將開發採用32nm的30GB固態驅動器產品。

 

Ad-STAC聯盟將提出多種產品作為技術開發的平台,初期將由工研院主導,提供3D IC驗證平台,讓會員廠商進行設計、驗證、製程及測試,並針對上中下游廠商對系統設計的需求,從IC設計至封裝等進行整合,未來將統整異質晶片之需求,與業界共同成立記憶體、感測元件、邏輯系統等SIG(Special Interest Group)計畫。預計3年後由工研院與業界共同進行合作開發3D IC技術開發。

 

作者:鄧榮惠 / 電子工程專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cj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