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餅原與戰爭有關
賞月之餘,品嚐月餅逐漸成為中秋節的一個民俗符號。月餅最初起源於唐朝,為軍隊的祝捷食品。唐高祖年 間,大將軍李靖征討匈奴得勝,八月十五凱旋而歸。當時有經商的吐魯番人向唐朝皇帝獻餅祝捷。高祖李淵接過華麗的餅盒,拿出圓餅,笑指空中明月說:「應將胡 餅邀蟾蜍。」說完把餅分給群臣一起品嚐,從此就有了中秋吃餅食的習俗。當時的大戶人家一般都會在中秋節擺設大香案拜月,圓餅、西瓜、蘋果、葡萄等供品一應 俱全,其中圓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考究的人家,西瓜還要特意切成蓮花狀供奉。
胡餅,中秋月餅之祖
其實月餅的前身就是民間常見的以胡餅為主的圓形麵食。圓餅作為一種普通麵食所產生的時間就很古遠了。 「餅」在古代是所有麵食的通稱,其中也包括圓形扁餅,後來才專指經蒸或烤而成的扁圓形食品。春秋戰國時期,就有了關於餅的記載。《墨子·耕柱》中說,有一 個人,家裡有吃不完的牛羊肉,卻「見人之做餅,則還然竊之」,就是見到別人做餅,還去偷人家的餅吃。墨子說,這只有一種解釋,就是這人有偷竊的毛病。從這 幾句話的口氣可以看出,那時的餅並不是什麼美食,而是很平常的食物。直到魏晉南北朝時期才有麵食中加餡的做法。石勒就喜歡吃用干棗、胡桃瓤為餡的蒸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