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線通訊技術因為有著各式各樣的應用而變得百花齊放,然而,其所造成的影響之一卻是:面對不同的通訊運用,就需要有專屬的通訊裝置,如此不僅造成資源的浪費,也無形增加了使用者的困擾和負擔。因此,為了要讓各種無線通訊技術能在單一設備上兼容並蓄,「感知無線電技術」(CR:cognitive
radio,或譯為「無線電認知」)、以及「軟體無線電技術」(SDR:software-defined
radio),便成為業界積極投入的焦點。本文就以此為題,深入探討這些技術的基本概念與相關議題。
先不講任何技術,請暫時想像一下,你是個穿梭世界各地經商的「空中飛人」。某次,你要前往的地方,是你未曾去過的城市。抵達機場之後,打開行動電話,畫面顯示所在的地方是南美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Buenos
Aires),並且自動把系統模式,從原本在上一個城市使用的CDMA,切換成當地主流的GSM模式,立刻搜尋到適合的通訊頻帶,且登入至該網路系統中,順利完成所有漫遊切換的「後台工作」。
而在你走到機場的某個咖啡雅座時,手機偵測到附近有免費的無線上網Wi-Fi訊號,並且「自作主張」地把你目前所有的通訊方式都轉到該網路中。休息片刻之後,當你前往機場的租車櫃台,手機立刻顯示出當初預定的租車訊息,並開始更新其中的GPS(Global
Position
System,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地圖資料。而就在你順利完成一天的會議與活動,想找間不錯的義大利餐廳飽食一頓,系統會馬上告訴你其所推薦且離你最近的餐廳所在,並且協助你向該餐廳訂位。
有點異想天開,卻又指日可待
怎麼樣?這樣的「情境」很誇張吧?雖然,目前這樣的情境好像有點「異想天開」,但事實上,卻「指日可待」。要做到這樣的環境,確實需要許多技術與服務的充分整合才行,但以技術的觀點來看,這就是本文所要介紹的「感知無線電技術」(CR:cognitive
radio,或譯為「無線電認知」)、以及「軟體無線電技術」(SDR:software-defined
radio)的神聖使命之一。
圖一:「軟體無線電技術」(SDR)之硬體架構方塊圖,其中,GPP為泛用型處理器(general purpose
processor)。(製圖:柳林緯)
既然這樣,或許有人會問:那麼,什麼是「感知無線電技術」?根據美國國防軍事設備商通用動力公司旗下的General
Dynamics C4 Systems公司(網址:http://www.gdc4s.com/)通訊網路事業部的首席科學家Bruce
Fette博士指出,所謂的感知無線電技術(CR),說穿了就是把軟體無線電技術(SDR)給更加功能化而已。也就是說,如果沒有弄清楚什麼是SDR的話,那就很難搞得懂CR了。簡單來講,其中的精神──「感知」(cognitive)能力,是透過軟體來「定義」(defined)的,而這樣的軟體,就是SDR。
圖二:SDR「軟體通訊架構」(SCA:software
communications
architecture)的示意圖。(製圖:柳林緯)
同時,國際電機電子工程學會(IEEE)則是把感知無線電技術視為:在不打斷訊號傳輸的前提下,偵測目前所使用的特定無線電頻帶區塊(particular
segment of the radio
spectrum),且透過快速跳頻(jump)的方式轉移到另一個頻帶,而依此精神所研發出的智慧型接收器或發射器技術即屬之。這樣的定義,再加上剛剛稍帶禪意的說法,相信可以讓人對感知無線電技術有點輪廓了。
關於CR與SDR的定義
另外,這個領域的研究先驅之一,且被業界譽為「SDR之父」(father
of SDR)的MITRE公司(譯註:網址http://www.mitre.org/)科學顧問Joe Mitola博士(譯註:全名為Joseph Mitola
III,瑞典皇家科學院KTH博士,其個人簡介與聯絡方式請見:http://web.it.kth.se/~jmitola/)的看法則是,所謂CR,就是把一些實質上的運算智慧(substantial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機制,特別是關於機器的學習(learning)、辨識(vision)、以及自然語言處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整合在一起,而形成的SDR。具體而言,CR嵌入了射頻導向的智慧機制(RF-domain intelligent
agent),以做為使用者的無線訊號與資訊存取代理器(information access
proxy),並在使用的過程中協助處理無線電方面各種鉅細靡遺的技術決策,以大幅增進無線電頻譜的使用效率。因此,從Joe
Mitola的定義來看,CR就是具有感知能力的SDR。也就是說,假以時日,一旦這樣的技術落實到你我身邊,就可以「聰明伶俐」地達成真正的「智慧型無線電」(smart
radios)了。
感知無線電技術,會自動察覺使用者所身處的位置、環境、以及頻譜使用狀態,甚至是其使用習性與偏好。在不依賴事先寫好的程式下,CR可以自行回應外在環境與使用需求的變化,而順勢更動其通訊頻率、收發功率、傳輸模式、以及調變特性等技術項目。而為了達成以發揮最大頻譜效率為目標的CR,同時讓使用者享受到毫無中斷且可以信賴的通訊過程,整個技術就需要做到即時的頻譜調適(adapting)。
舉例來看,假使某個使用者的行動電話手機,裏面具有GPS(全球定位系統)的功能,當他開車前往拜訪客戶的路上,正好經過了紐約的霍蘭隧道(譯註:Holland
Tunnel,位於紐約哈得遜河底的雙管隧道,連接紐約市和紐澤西州的澤西市。一九二七年完工,以設計該隧道的工程師霍蘭Clifford M.
Holland為名,網址:http://www.nycroads.com/crossings/holland/)。手機會根據過去的經驗,知道訊號在進入隧道後會斷線,所以,就會自動切換到其他的頻帶,且操作模式也會跟著轉換,直到快出了隧道,才會換回原本的模式。
而當他到了紐約市中心的曼哈頓地區時,手機偵測到附近有Wi-Fi無線上網的訊號後,就會把原本的行動電話訊號切換到Wi-Fi網路中。而對於Bluetooth(藍牙)的連線方面,一旦手機偵測到之後,就會與電腦中的行事曆、通訊錄互相同步更新,並提醒彼此間的差異,以便使用者決定該用哪一個名單取代既有的名單。到了午餐的時候,行動電話手機還會以其內建的語音辨識(speech
recognition)功能詢問使用者想吃哪種料理,例如:回答了「中國菜」,系統就會找出離使用者最近的(或經過推薦的)中國餐館。同時,也會依據需要,幫使用者預約訂位。
其實要做真的不難
聽起來滿神奇的吧?想想看,剛剛所提到的每一種技術,在時下的可攜式行動裝置中早已處處可見。許多高階手機,普遍都內建了Wi-Fi、Bluetooth、GPS,或甚至其他更新的技術。上述的某些情境,不過只是把GPS透過手機所進行的「行動定位服務」(LBS:location-based
services,又譯為「適地性服務」、「方位型服務」)給更加人性化罷了。雖然要做到整句或較長的辨識還值得業界努力,但簡短的語音辨識,如今也不是什麼問題了。而這一切的一切,身為業界一份子的你我,所該努力的就是,創造出一套聰明伶俐的智慧型軟體把上述功能整合在一起,並且擬定一些嶄新且複雜的硬體平台,就能夠做到了。
根據Mitola的看法,要達成「感知無線電技術的察覺與調適」(AACR:awareness
and adaptation toward cognitive
radio),其實是得整合其他傳統上不屬於無線電領域之「非無線電」(nonradio)的其他技術元素,包括:電腦視覺、方位導航、語音辨識及合成(synthesis)、以及語意網頁(semantic
web)等。
因此,Milola認為,就其個別的發展進程而言,首先當然是要讓系統可以察覺(aware)出其所處的外在環境,然後自行調適(adapt)並改變(change)其通訊的方式,最後再看看預期的改變(anticipate
change)能否在環境中正常運作(act),並藉由使用者的偏好與需求,不斷地學習和反應。
基本上,SDR負責察覺外在環境,也就是說,至少要能監測所身處之環境的:訊號強度、訊號雜音比(SNR:signal-to-noise
ratio)、位元傳輸失誤率(bit-error rate)、鄰近頻道干擾(adjacent channel
interference)、以及像是各種可能的訊號反射及折射路徑(possibly multipath
reflections)等。這些工作一般都可以用程式化的方式,以固定的手法來處理,並藉此解決諸如:改變功率大小、傳輸速率,或是智慧型天線(smart
antenna)的發射方向等問題。
常見的第三代行動電話(3G:3rd
Generation)手機,就已經具備了這種可調適(adaptive)的能力,其模態(mode)可依據通訊的需要,從高數據傳輸速率,或是高傳輸服務品質(QoS:quality
of service),切換到低速率狀態,或甚至在訊號微弱時,還能保持在連線狀態(stay
connected)。當然,SDR比起這些絕對是複雜了許多,而且還需要「軟體定義」(software-defined)的帶凹或梳型濾波器(notch or
comb
filter),來解決鄰近頻道的干擾問題。
察覺與調適
要進一步了解前面所提到的發展進程,在此舉個例子,假使你的手機裏有GPS的功能,但是這個功能沒有和手機裏的其他次系統整合在一起;那麼,這就只能讓你知道閣下目前身在何處,但是,手機本身不並知道你在哪裏。然而,若是手機可以清楚察覺你所在的位置(location
aware),系統就可以根據你先前的設定或偏好,在特定的地點,自動切換訊號頻道和傳輸模式,這麼一來,你的手機就具備「無線電區位調適」(RF-location
adaptive)功能了。
爾後,你的手機就可以依據所在的區位(正通過霍蘭隧道的入口),移動的速度(快速移動,代表你在車上),目前的時段(早上七點,上班途中)等項目,來主動幫你切換訊號頻帶、傳輸模式、功率大小、以及其他相關的通訊技術,以期讓你一路上都能享受到毫無中斷的通訊便利。說到這裏,相信對於還搞不清楚感知無線電技術的讀者,就應該可以輕鬆了解其定義與概念了。
剛剛所舉開車上班的例子,即所謂「理想的感知無線電技術」(iCR:ideal
cognitive
radio)世界,以Mitola的說法來看,這就是在周遭環境裏,找出最適當的可用無線傳輸管道,以便讓各種有用的資訊能更輕易地取得。
進入到注重QoI的境界
所以,比起SDR,iCR超越了以「訊號傳輸」為核心的思維,改以「資訊取得」為圭臬做號召。同時,用技術的觀點來說,就是從強調「傳輸服務品質」(QoS:Quality
of Service),進入到注重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