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Intel)在1971年推出了史上第一款微處理器──4004,它整合了約兩千顆電晶體,在當時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運算性能。隨之而來的電腦大眾購買能力徹底革新了電腦世界。今天,處理器核心整合了超過2千萬顆電晶體,並由十億顆電晶體組成的快取記憶體支撐,提供比4004高出約3萬倍的性能。

 

早期的8位元處理器核心,如70年代早期流行的8080,都是簡單的元件,甚至沒有採用管線技術。隨後的80386展現了大幅進展,它是一款具有GB級記憶體定址能力的32位元元件,適合高性能工作站。隨後出現整合了浮點單元的80486。然而,對高性能的要求從未停歇。90年代早期的Intel Pentium處理器設計為超純量處理器,隨後出現了Intel Pentium Pro處理器,大膽地採用了亂序執行和預測執行技術。新興應用和網際網路的問世帶來了對性能的需求,新興的深管線技術Pentium4處理器核心工作於數GHz。最後出現了Intel Core和Core 2處理器,努力地在性能和功耗之間取得平衡。

 

所有的這一切均得益於矽技術的發展,從PMOS到NMOS接著演變到CMOS以降低功耗。製程微縮通常帶來晶片電晶體數目倍增以實現更複雜架構,同時保證功率不超過極限。

 

過去,曾為了獲得性能而不惜成本,但這個觀念在近年來產生了變化──我們已從單純依靠頻率而獲得性能的策略上轉移開來。這是因為功率帶來的成本逐步上升。電晶體頻率的提高意味著電晶體泄漏同時增加──這不是一個好的選擇。而這解釋了為何如今你看到處理器核心採用更低的頻率以降低功耗,然而它們仍然具備更高的處理性能。

 

一個單核心的性能可以提升到多高?注意,功耗的增加是性能的平方。也就是說,如果性能加倍,功耗將增達四倍──當你受限於功率時,這很糟糕。因此多核心架構應運而生,使用更多的核心以獲得更高性能而非使用更大的單一核心。多核心架構的性能和功率增加呈線性關係,使得同一晶片上使用多個核心變得更具吸引力。這個趨勢在可見的未來仍將持續。

 

這種多核心趨勢將繼續多久?只要你還能利用多核心的優勢來提供應用性能,這個趨勢就將繼續。確實,要在多核心架構上將單一應用程式平行化仍存在著侷限,且在達到某些點後,所帶來的性能優勢將逐步降低。然而,更多的平行性還有待開發,如任務級平行,以及應用程式級平行化。因此,在你能夠運用所有同質多核心的優勢以前,多核心趨勢都將持續。異質多核心是另一種選擇──大量的小核心被放在一起,為應用提供更靈活的選項,但這種系統往往更難設計。

 

最後,不要將專用處理核心排除在多核心系統之外。這些專用核心專為特別任務設計,因此可在更低功耗上獲得更高性能。如只為視訊編解碼,或是只針對網路處理設計、最佳化的專用核心。注意,若能混合這種不同類型的專用處理核心和通用核心,將使處理器更像一個系統單晶片(SoC)。同時,對於永遠渴求大量處理器性能的未來應用,這將是一種非常強大的系統。

 

 

作者:Shekhar Borkar / Intel公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cj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