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3月27日蘋果日報

 

中國在全球化的機遇上取得「全球化紅利」,以大量外貿盈餘轉化為擁有最多外匯儲備的國家。在近2兆美元的外匯存底中,約65%用來買美國國債,占美國GDP 3.3%,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美國國債的最大買主。


歷史再度改寫並註記:富國美國的最大債主竟是發展中國家的中國。中國逐漸富有,更想保住血汗錢。為保障所持美元資產的安全,以及趕在下月召開的G20(20國集團)倫敦高峰會作為國際金融改革的討論提案,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提出「關於改革國際貨幣體系的思考」,認為當前金融危機反映國際貨幣體系的內在缺陷和風險,應該改良國際貨幣基金(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簡稱IMF)所管理的特別提款權(Special Drawing Rights,簡稱SDR),構建以SDR為基礎的新體系;並提議廢除美元的國際儲備貨幣王者地位,創造一種超主權並且長期穩定的國際儲備貨幣。

直接衝擊美國利益
先說要創設新國際貨幣的阻力。為保住寶座、繼續享受全球通行貨幣的既得利益,美國立刻表示反對,縱使聯合國獨立委員會、俄羅斯聯合南韓和巴西也倡議新的全球準備貨幣,但歐盟卻仍支持美元。中國首先必須面對政治難題,一舉推翻美元霸主地位絕非易事。日本想推亞元的經驗可說明此等困難,十幾年過了,也在美國壓力下放棄。這次中國想挑戰更高的目標,更直接衝擊美國利益,超高難度可想而知。
其次,來自經濟的障礙更多。二十世紀至今唯一一次的國際儲備貨幣易主,從英鎊到美元,自一次大戰到二次戰後過了幾十年,可見短期內要有新的國際貨幣共主或新機制還有得等。以排名在國際貨幣食物鏈美元之後的歐元來說,1979年即作為記帳使用的歐洲貨幣單位(European Currency Unit,簡稱ECU),但仍經過20年的政治整合和鉅額花費才變成歐元。再者,國際商業習慣的轉變,連同新交易媒介須補貼買家和賣家聚集的成本,這些交易都是有成本的。罷黜獨尊美元或新貨幣提案,固然是國際金融改革的深層思考,要落實卻非易事。不過倒是可藉此討論相關的外匯儲備和資產安全。

可從區域開始推動
不同於IMF和中俄的超前進度主張,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迪格里茲(Joseph Stiglitz)對外匯儲備的觀念提出挑戰。建立外匯儲備一向是IMF的堅定主張。IMF在總結亞洲金融風暴經驗時指出,央行儲備總量很重要,大量美元儲備可避免金融和經濟受熱錢侵襲。史氏認為亞洲這些存款過剩、有大量外匯存底和美國國債的國家都是「1997級畢業生」。
他反對IMF給亞洲金融風暴受難國家藥方,主張各國重組對外匯儲備體系,且要有全球儲備體系。這可從區域做起,在全球未有共識前,可暫以亞洲國家簽訂的「清邁協議」來推進儲備體系發展。由於清邁協議是個互助的概念,允許發生危機國家使用儲備基金,緩和金融風暴的影響以保住資產和經濟體質。


作者為北京清華大學經濟學博士候選人,著有《購併成長:面對中國高速經濟成長的策略》

 

吳芳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cj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