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美國的世界》(The World Without US),這部大約90分鐘的影片值得關注國際關係的人上網看一看。影片一開始演員便強調,美國不應繼續浪費納稅人的金錢來保衛他國。美國真有可能撒手不管?若真有那天的到來,沒有美國的世界會是甚麼模樣,令人好奇。
《沒有美國的世界》(The World Without US),這部大約90分鐘的影片值得關注國際關係的人上網看一看。影片一開始演員便以模擬總統候選人訴求選民認同政見的方式強調,美國不應繼續浪費納稅人的金錢來維持全球各地大約90多個軍事基地保衛他國,而是應將每年高達4千2百多億美元的軍事預算用於國內建設,創造工作機會,讓美國回歸為「正常」的民主國家。美國真有可能撒手不管?若真有那天的到來,沒有美國的世界會是甚麼模樣,令人好奇。

小時候爲了逃離羅馬尼亞家園的戰火,勇敢隻身徒步穿越匈牙利,最終抵達奧地利獲得難民身分而成功移居美國的製作人米契‧安德遜 (Mitch Anderson), 由於不解為何美國會陷入伊拉克戰爭的泥沼,於是在2005年春天開始構思製作此片,試圖解答。全片共分三部份來探討問題:歐盟是否能夠取代美國、中東石油及其糾結、以及亞洲的南韓、台灣和日本的防衛問題。針對台海問題,製作人更是親自來台拍攝台灣海軍且訪問前立委蕭美琴、羅致政教授及蔡瑋教授。最後的答案很清楚:這個世界不能沒有美國。內容雖有未盡詳細之處,卻相當發人省思。

帝國

的確,冷戰結束後,世上再也沒有一個國家能與美匹敵。半個世紀過去了,美國仍繼續提供日本、德國、南韓等經濟大國軍事安全保障;俄國、中國雖然重新再起,但現階段仍必須在許多議題上與美國合作,多數世人對美國有著相當的期待。對傳統保守派 (Neo-conservatives) 來說,這是難得的歷史機會,在沒有其他強權挑戰及約束的狀況下去大力推行民主,傳播理念,建構屬於自己的國際秩序。這也是現代歷史上的第一次。

對他們來說,這是一個單極的美國紀元 (American unipolar age)。特別是911後,反恐戰爭讓布希團隊相信,尊重他國主權是有條件的 (Contingent Sovereignty),並擁有「先發制人」(Preemptive Strike) 的權利。入侵伊拉克,讓美國保守派的單極世界觀更顯真實。美國是不是「帝國」 (American Empire) 的爭論回來了。

美喬治亞城大學教授約翰‧伊肯柏里 (G. John Ikenberry) 認為,美國不僅是一個追逐自身利益的超級強權,美國的霸權 (Hegemony) 也是各國支持建構現今世界秩序下的產物。如果將「帝國」(Empire) 的定義放鬆,美國絕對符合其定義。牛津大學歷史學教授也是影片製作期間的主要顧問里爾‧佛格森 (Niall Ferguson) 在其《巨像:美國帝國的代價》一書中,更是將現今的美國力量比喻為超越歷史上任何一個帝國的「新羅馬」(new Rome)。在他眼下,美國是一個「自由帝國」(Liberal Empire),藉著維持和平來捍衛公共利益,維持海上與空中的通暢自由及管理國際金融貿易體系。

伊肯柏里教授認為,對大多數國家而言,美國所領導的是一個可以在內部互相協商的國際秩序。它有三項特質:保障公共利益,支持開放貿易的政權;透過規則與組織來運作力量;以及弱小國家擁有同樣發聲的機會。歷史學者查理士‧邁爾 (Charles Maier) 更是將此特色取名為「共識型帝國」(Consensual Empire) 。

美國不承認自己是「帝國」,但美國的全球領導力 (Leadership)卻是真實的。而這份自二次戰後以來的真實感更是根植於他人的信賴之上。佛格森教授希望美國能承認自己的帝國身分,因為這有助於自己認清所擔負的道德責任。或許就是因為不承認自己是帝國,在過去7年多,反恐戰爭讓美國快速喪失理想性、合法性、自信心與他人信賴。在多數世人眼中,布希領導的美國變成只知一昧追求自身利益、權力的「侵略者」。無怪乎,他成了美國歷史上,民意最差的卸任總統。

巧實力

2004年最早提出「巧實力」(Smart Power)的現任人權觀察組織 (Human Rights Watch) 首席執行長蘇珊‧羅塞爾 (Suzanne Nossel),在其文章中就大力批評布希政府的偽善。她說,布希的外交政策雖是打著民主與人權旗號,但實際上卻是具有侵略性的單邊政策 (unilateralism)。「不被他人視為民主的超級強權,是無法贏得信任去承擔自由主義保護者一職。」

她強調,美國應回到自由國際主義 (Liberal Internationalism) 原則 ,重拾世人對美國的信任,遵循伍德羅‧威爾遜 (Woodrow Wilson) 的理想主義去建構國際秩序。如同過去領導對抗蘇聯,美國力量本身並非永遠是最佳的選擇,美國應積極透過道德理想的力量號召他人認同,透過國際組織一起努力,贏得安全與重塑美國領導力。

1月13日美參議院聽證會上,希拉蕊‧柯林頓 (Hillary R. Clinton) 不下10次引用「巧實力」(Smart Power) 的概念來闡述她擔任國務卿 (Secretary of State) 後的外交理念。她說,美國必須加強世界的領導力,確立美國在世上是一個正面的力量。為此,美國必須廣交朋友,少樹立敵人,共同對抗威脅,並抓取機會。她也在聽證會上強調,軍事力量雖是需要的,但僅是最後的手段,美國會加強利用國際組織與他國合作,加強經濟發展,共同解決爭端。「我們必須與他人、和其他國家共同找到相同的價值與目的,如此我們才有可能克服仇恨、暴力、失望與失序。」

《重塑美國領導力》(Renewing American Leadership),這篇是歐巴馬在2008競選時針對美國外交政策所發表的一篇重要文章。文中他雖未引用「巧實力」名詞,但他的外交理念卻與羅塞爾女士互相呼應。「美國的任務在於提供可以與人共享安全與價值的全球領導力。」「我們的理念在於希望,這是我們為何可以戰勝恐怖主義的地方。」

在喬瑟夫‧奈伊教授 (Joseph S. Nye) 與理查‧阿米塔吉教授 (Richard L. Armitage) 的主持下,美國戰略研究中心 (CSIS) 更在2006年特別針對「巧實力」進行研究。報告中提及:「勝利的定義已經改變了。勝利決定於是否能夠贏取他人站在同一陣線,以及是否能夠幫助他們建立民主且有能力的國家。」

簡單的說,歐巴馬的外交政策就是要回到「以德服人」的理念上,重拾領導威信。不管是「帝國」,還是外交關係協會主席理查‧哈斯 (Richard Haass) 所說的 「分眾化時代」 (The Age of Nonpolarity),現階段國際秩序仍需美國繼續領導與保障的事實是無庸置疑的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cj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