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新知 (11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撰文╱科霍、格林菲爾德
翻譯/黃榮棋




jcj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個人都可能在母親懷我們的時候,得到母親的細胞;母親也可能得到了胎兒的細胞。
撰文╱尼爾森(J. Lee Nelson)
翻譯/黃榮棋


重點提要

jcj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長久以來,科學家都認為大腦白質只是被動的基礎構造,但最近的研究指出,白質與學習或精神疾病有密切關係。
撰文╱菲爾茲(R. Douglas Fields)
翻譯/黃榮棋

重點提要

■長期以來公認只扮演被動角色的大腦白質,卻直接影響了腦的學習與功能障礙。

■雖然神經元組成的灰質執行了大腦的思考與計算,但由包覆著髓鞘的神經軸突所組成的白質,卻控制著神經元共享的訊號,協調腦區之間的正常運作。

jcj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寂寞星球:當宇宙快速的膨脹鏤空了整個空間,地球所在的銀河系將會沉浸在完全的真空中。
撰文╱克勞斯(Lawrence M. Krauss)、薛瑞(Robert J. Scherrer)
翻譯/李沃龍

重點提要

■10年前天文學家震驚地發現宇宙正加速膨脹中。他們至今仍深入探討著這項發現的意涵。

■不斷加速的膨脹終將導致星系以比光還快的速度彼此遠離,消逝在我們的視線範圍外。此過程會毀滅我們賴以測量宇宙膨脹的參考點,徹底稀釋大霹靂所留下的特殊產物,使得宇宙看起來空無一物。簡言之,所有宇宙起源的遺跡都會被摧毀,好像從未發生過大霹靂似的。

jcj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再生高手蠑螈的身上,人類能否找出誘發斷肢的奧秘?這個研究,將改變截肢和重大傷口的治療方法!
撰文╱宗岡賢(Ken Muneoka)、韓萬鍾(Manjong Han)、賈迪納(David M. Gardiner)
翻譯/涂可欣

重點提要
■蠑螈是肢體再生的典範,終其一生都能完美長回失去的肢體。了解蠑螈的再生機制,將可指引人類肢體再生研究的發展方向。

■遭遇截肢創傷時,蠑螈與人類傷口組織的初期反應大同小異,但人類的傷口之後會形成傷疤,蠑螈則會重新啟動胚胎發育程式,以長回新的肢體。

jcj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行星的誕生故事看似是一步步朝各階段前進的穩定過程,但實際上卻混亂無比。
撰文╱林潮(David N. C. Lin)
翻譯/李沃龍

重點提要
■10年前,研究行星形成的科學家還只能以我們太陽系這唯一的例子做為建構理論的依據。現在他們已發現了數十個成熟的行星系統,以及數十個孕育中的系統,可做參照的對象。其中,沒有任何兩個系統是完全相同的。
■目前主要的行星形成理論的基本概念是,行星是由微小顆粒聚積並攫取氣體而形成的。但這概念其實跳過了許多錯綜複雜的層次。各種可能機制間混亂的交互影響,使得各版本的行星形成理論之間產生巨大的差異。

jcj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數百年來,魔術師一直在測試並探索人類認知與注意力的極限,而神經科學家才正要開始。
撰文╱馬蒂內茲–康德(Susana Martinez-Conde)、邁克尼克(Stephen L. Macknik)
翻譯/林雅玲

重點提要

■魔術戲法常常利用暗中錯誤引導,吸引觀眾不去注意讓戲法成功的神秘「手法」。
■神經科學家正仔細研究魔術手法,學習如何把它們運用在實驗研究,特別是那些不必然根植於目前用以感知現實的意識層面。

jcj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聽了可能會有點驚訝:人類仍持續在演化,我們的身體和腦與人類祖先不盡相同,我們的後代也將和我們有所差異。
撰文╱華德(Peter Ward) 
翻譯/涂可欣

重點提要

●一般認為現代智人在更新世之後就不太演化,然而探討全世界族群基因資訊的新研究發現,人類演化速度在農業和城市發展後反而加快了。

●如果我們持續演化,一千年後,在經歷了環境和社會帶來的意外發展後,人類會是什麼模樣?臆測的答案從充滿希望到惡托邦夢魘都有。

jcj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總以為吸納所有物質的黑洞核心——奇異點 永遠神秘地藏匿在黑洞裡,其實它也可能赤裸裸地呈現在我們眼前?
撰文╱約希(Pankaj S. Joshi)
翻譯/李沃龍

重點提要

■ 傳統看法認為大質量恆星最終會坍塌成黑洞,但有些理論模型卻預測那會形成所謂的「裸奇點」,這是天文物理上懸而未決的重要問題。
■ 裸奇點的發現會為物理學上的統一理論提供直接的觀測,對該理論的影響甚鉅。

jcj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同許多量子效應一樣,纏結這種現象牴觸了我們對世界最根本的直覺,也可能危及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
撰文╱艾伯特(David Z Albert)、加千(Rivka Galchen)
翻譯/張明哲

重點提要

■我們所經驗的宇宙裡,只有碰得到的東西才會直接受到我們的影響,因此這個世界似乎具有「局部性」。
■然而,量子力學透過「纏結」的性質,使兩個粒子不需中介就可互相同步,展現出超距作用。這是一種「非局部效應」。

jcj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更新日期:2009/09/18 09:35

美國天文學家最新發現,在太陽系中,最冷的地方近在咫呎,就在月球上。

美國太空總署正在進行第一張月球溫度地圖,結果發現月球南極的氣溫比距離太陽最遙遠的「冥王星」還要低。天文學家指出,月球南極處在一個大坑洞內,因為被遮住,永遠照不到太陽,因此氣溫只有攝氏零下238度。這比在「冥王星」發現到的最低溫還低大約一度。

這項資訊是由太空總署的「月球偵察軌道號」探測器所提供,這個探測器上星期開始進行科學任務。

jcj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真空的彎曲時空中「游泳」與「滑翔」是有可能的! 這告訴我們,即使已經過了90個年頭,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帶給人們的驚奇依舊不斷。
撰文╱圭隆(Eduardo Gueron)
翻譯/林世昀

重點提要
■在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中,重力是由時空彎曲所造成的。在愛因斯坦發展相對論90年後的今天,物理學家仍能在其中發現新的驚奇。
■例如說,在彎曲的空間中,一個物體可以像是違抗物理定律似地在真空中「游動」,而無需推動任何物體,或被任何物體推動。

jcj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更新日期:2009/09/12 03:06 陳筑君/綜合報導
中國時報【陳筑君/綜合報導】

「give you some color to see see」(給你點顏色看看)、「people mountain and people sea」(人山人海)等,被視為不登大雅之堂的「中式英語」,在中國崛起後,逐漸受到重視。「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見)甚至被英文詞典收錄,顯示中國文化話語權的強大影響力,使中國特色英文成全球通行正式詞彙。

jcj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更新日期:2009/09/10 12:01 生活中心/台北報導

仙女座大星系(Andromeda Galaxy,M31)是離銀河系最近的一個星系,距離地球大約250萬光年,它是一個典型的螺旋星系,直徑達16萬光年,比銀河系還大,天文學家Avon Huxor所領導的團隊,最近拍攝了其正在吞噬較小星系的影像。大約30億年後,銀河系可能會與仙女座星系碰撞,合併形成一個更大的橢圓星系。

雖然天文學家早已知道星系透過吞噬其他星系而不斷擴張,但這是首次透過攝影拍下其擴張的景象。這也是有史以來,對仙女座大星系最大規模的攝影普查,涵覆直徑達100萬光年的範圍。

jcj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更新日期:2009/08/19 18:35

美國科學家說,負責生理疼痛和心理痛苦的基因是一樣的。所以平常怕痛的人「心痛」的感覺也特別強烈。

加州大學艾森柏格博士說,感受生理疼痛和感受被別人拋棄、排斥的心痛程度,是同樣的基因決定的,所以打個小針就唉唉叫的人,也比其它人更難以承受心痛之苦。

jcj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更新日期:2009/08/20 14:35

美國太空總署在彗星尾部塵埃樣本中發現微量的甘氨酸,或許可以做為「地球生命源自太空」的佐証。

新華網報導,太空總署「星塵」號探測器2004年一月被發射到太空,在它航行到距地球三億九千萬公里的「維爾德二號」彗星附近時,從彗星尾部收集到的塵埃樣本中發現到甘氨酸。

jcj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更新日期:2009/08/20 16:35

美國科學家說,地殼跟地心中間還是水,水量比地表海洋加起來多。

奧勒岡大學舒茲教授說,根據實驗,地殼下面有大量電導活動,表示,下面有很多水。舒茲說,這些水有可能是地殼形成的時候就被困在下面的,也有可能是地表的水經過幾十億年的滲透活動,滲透下去的。

jcj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更新日期:2009/08/20 04:09

〔編譯鄭寺音/綜合報導〕已成為破案重要關鍵的DNA檢驗,現在可能不再是指認罪犯的黃金證據。媒體報導,以色列科學家最近發表的研究顯示,只要透過簡單程序,就能偽造出完美無缺的DNA資料,方法之簡單,甚至連生物系學生都能做到,過去被視為鑑識法寶的DNA鑑定,可信度首度遭到挑戰。

方法簡單 生物系學生也會

jcj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更新日期:2009/08/14 11:35 簡長盛

(法新社華盛頓13日電) 根據今天公布的一項研究報告,人類每晚所需睡眠時間長短的關鍵,並非鬆軟的枕頭,而是單一的基因突變。

一組科學家宣稱,他們已找出控制每一個人所需的人類最佳睡眠時間的基因,這個基因可以解釋為何經過六個小時睡眠,有人醒來後生龍活虎,有人卻是仍然像行屍走肉。

今天登在「科學雜誌」(Science)的這項研究報告,是以一對睡眠時間只需要遠低於8個半小時時間的母女檔為檢驗對象。醫生說,一個晚上8個半小時是保持長期健康必需的睡眠時間。

這對很容易入睡母女的血液檢測顯示,她們編號DEC2的基因發生突變。DEC2基因先前曾被認為具有控制晝夜節律的作用;所謂晝夜節律是規範每日人類行為模式的循環。

jcj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更新日期:2009/02/09 04:09 〔編譯張沛元/綜合報導〕
英國泰晤士報週日版八日報導,美國國家標準與科技研究所(NIST)的研究人員已研發出新一代時鐘「光學鐘」(optical clock),其準確度可達持續運轉二十億年也不會少一分一秒,未來可望取代原子鐘,成為提供全球時間標準的計時單位。 報導指出,這種新一代時鐘之準確,足以讓人造衛星追蹤移動物體的誤差不到一公尺,最終改良自動車與飛機的自動駕駛系統,讓飛機今後不需仰賴人力便可自行降落。

二○二○年前 取代原子鐘 超準確的光學鐘是以雷射「注視」與測量原子內的電子振動頻率,因此能將時間劃分為更小的量。美國NIST科學家創造的光學鐘是測量汞離子的電子振動,該鐘可持續運轉十七億年也不會少一分一秒。此前,最準確的鐘是每八千萬年誤差一秒的原子鐘;一般腕錶一個月慢十五秒。

jcj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